臨床上無法將癱瘓期與癱瘓前期截然分開,一般于疾病后的二到七天或者第二次發熱后,一到兩天出現不對稱弛緩性麻痹,隨發熱而加重,熱退后癱瘓不再進展,沒有感覺障礙,大小便功能障礙少見。
根據病變部位可以分為以下類型,脊髓型最常見,多表現為不對稱的單側下肢遲緩性癱瘓,近端肌群癱瘓程度重于遠端,如果累及頸背肌膈肌和肋間肌,可出現抬頭以及坐起困難,運動受限,矛盾呼吸等表現,腹肌,長期癱瘓可引起長麻痹頑固性便秘,膀胱肌癱瘓時還出現尿潴留或者尿失禁。
第二次延髓型,病變侵犯延髓呼吸中樞,循環中樞及腦神經的運動神核病情大多嚴重,可見腦神經麻痹以及呼吸循環受損的表現。
第三是腦型,較少見,彌漫型或者局灶性腦炎,臨床表現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無異,可有上運動神經元癱瘓。
第四是混合型,就是同時存在上述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類型的表現。